北京海淀区:打造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专属产品 完善全链条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
- 发布时间:2025/01/26
- 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浪潮下,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推动科技进步与经济转型的关键力量,然而,融资难题却是企业创新发展道路上的困难阻碍。海淀区深入贯彻国家知识产权局进一步推动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工作精神,推出“纯”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创新产品——“智融宝”,设立风险处置资金池,通过构建全方位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体系,为企业破解困局、注入发展动能。
一、政策引领,搭建服务基石
2015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广泛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管理机制”等要求。2016年,海淀区知识产权局在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成本补贴政策的基础上,与北京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IP”)联合设立中关村核心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处置资金池(以下简称“资金池”),成为服务体系的关键支撑。截至2024年底,已累计为海淀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质押融资贷款服务160家次,盘活近千项知识产权,贷款金额放大系数达18.94倍,远超预期标准,为后续一系列服务铺就稳固“跑道”。
二、产品创新,升级服务内涵
传统金融模式与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质押诉求存在脱节,为打破僵局,海淀区创新金融服务。2016年,联合北京IP推出“智融宝”这一纯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产品,去除冗余捆绑条件,聚焦“知识产权运营+投贷联动”,精准对接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刚需,将知识产权的潜在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资金流,为企业创新提供及时快捷的金融支持,赋予服务更深层次的价值与活力。
三、风险共担,稳固服务保障
认识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高风险性,2016年,区政府联合北京IP、建设银行中关村分行共同出资设立规模4000万元的风险处置资金池,专项用于“智融宝”项目风险应对。各方携手投入,构建起坚固的风险防护网。截至2024年底,5笔风险项目平稳处置,给金融机构吃下“定心丸”,激励银行踊跃参与知识产权金融创新,让企业不再担心资金断流,保障服务的连贯性与稳定性。
四、成效突显,见证服务效能
一是处置模式革新。海淀区支持北京IP依托中关村平台,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闭环,打造知识产权处置交易平台IPonline,从了解企业知识产权价值的关联方、竞争对手、上下游企业入手,挖掘企业周边关联方的渠道优势,打通处置渠道,大大提高了知识产权处置变现的可能性,保障企业融资的循环畅通。
二是企业全面受益。截至2024年10月底,资金池服务企业160家次、涉及金额超7.5亿元、盘活知识产权超900项。服务覆盖的企业类型丰富,初创核心技术企业、亏损企业、首次贷款企业占比均超3成,且集中于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九成处于初创或成长阶段、七成收入规模小于1亿元,凸显服务精准触达、广泛覆盖的效能。
三是深化入园惠企。通过与中国银行海淀支行、海淀留创园战略合作,一系列务实行动落地,从“白名单”精准筛选到组织金融机构对接海高赛参赛企业融资服务需求,再到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创新,服务便利性、惠及范围与业务规模同步提升,为企业营造出更优渥的创新发展生态。
四是纾解融资困境。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多为轻资产类型,抵押物匮乏是融资路上的“拦路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及资金池的助力,改写了局面。通过补偿贷款风险,提升金融机构积极性,降低企业融资门槛与成本,切实缓解海淀区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老大难问题,为区域科技产业腾飞注入“燃料”。
五是点燃创新引擎。“智融宝”开辟的低成本、便捷融资路径对科技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意义重大。借助风险补偿、多方参与分散风险,融资成功率大幅跃升,企业后顾之忧减少,点燃自主研发投入的热情与信心,激发创新活力动力。
五、经验沉淀,指引服务优化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债权融资过程中往往面临实物抵押物不足的情况,质押融资能够有效解决科技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实物抵押物不足的问题,风险处置资金池能够有效地降低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的风险,增加企业获得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的可操作性,进一步提升服务企业的营商环境水平。
海淀区总结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经验,一方面,强化对金融机构的引导力度,鼓励创新产品与服务,在严控风险的“缰绳”下,驱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走向普及、迈向规模化;另一方面,聚焦培育专业知识产权运营机构,激活各类交易运营平台效能,联合金融机构深挖知识产权处置流转良策,持续打磨服务细节,为企业创新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