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探索创新 形成多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运作模式
- 发布时间:2025/01/26
- 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创新型中小企业获取银行流动性支持的便捷途径,为解决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广东省持续推动各地市先后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充分调动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的积极性。目前,广东省已实现21个地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全覆盖,全省风险补偿基金规模约58亿元,补偿基金池可承担风险约580亿元,入池银行近220家,入池企业超过1.5万家。2021-2023年,广东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金额突破3500亿元,达3719亿元,惠及企业超过7000家。2024年1-11月,广东省知识产权质押金额2761亿元,质押登记5215笔,惠及企业4387家。同时,广东省不断探索创新风险补偿基金运作模式,形成三种各具优势的补偿基金运作模式,较好地分担了银行坏账风险。
一、独立运作的知识产权风险补偿基金模式
政府、银行、服务机构等多方按照约定比例共担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坏账损失,由地市局根据基金管理办法直接管理补偿基金整体运作。例如中山市风险补偿机制,由风险补偿基金、银行、保险和评估公司按54:26:16:4比例共担损失;珠海市风险补偿基金承担比例为银行60%、风险补偿基金40%;广东省大部分地市按这种模式运作管理。
二、纳入全市整体风险补偿基金统一管理的运作模式
深圳、东莞、梅州、河源等地市,按照市政府统筹要求,全市整合设立单一的风险补偿基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纳入全市基金统一管理。譬如深圳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纳入深圳市中小微企业银行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基金规模由原3000万元增至50亿元规模,风险补偿基金、银行按1:1的比例共担风险,但单笔不超过200万元的坏账补偿。东莞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纳入东莞市中小微企业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基金总规模为10亿元,首期为2亿元,对符合风险补偿条件的贷款本金总额按4%比例计算风险补偿限额,对符合风险补偿的贷款金额实行分等级补偿制,补偿标准分别为80%、60%、50%、30%。
三、纳入地方年度知识产权专项资金保障的运作模式
广州市于2023年修订的《广州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管理办法》规定,每年从广州市知识产权工作专项资金中安排不超过5000万元专项经费,对合作银行不良贷款本金损失给予不超过50%的补偿。广州市的风险补偿机制由财政专项资金给予保障后,以发生坏账后向财政申请坏账代偿模式,解决传统补偿基金财政资金沉淀问题。同时,引导各地制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扶持政策,在质押融资推广阶段,通过贴息、费用补贴等手段,抵消因多方参与导致知识产权融资成本增加问题,切实减轻中小企业用款负担。
四、经验启示
一是要聚力共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借力广东省金融监管局、深圳市金融监管局等部门,联合中国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及建设银行等国有龙头企业,带动地方性商业银行积极参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同时,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线上全流程登记,降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交易成本,持续提高银行对知识产权质押授信额度和业务开展范围。
二是要探索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模式。广东省不断引导各地市调整现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管理模式和扶持补贴政策,扩大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额度。支持和指导地市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运作模式,推广以发生坏账后向财政申请坏账代偿模式,释放补偿基金中财政资金的流动性。同时,简化现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程序,压缩坏账赔付程序,提高风险共担效率。
三是要统筹提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水平。广东省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深入园区,设立园区知识产权金融工作服务站,梳理企业“白名单”,并提供给相关银行。积极开展面向金融管理部门、银行、企业等不同对象的专题培训,提高银行和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意识,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影响力与覆盖面。